《世法哲言》
《世法哲言》(五十一~六十)
此是第三世多杰羌佛在二十年前以超凡入聖的智慧洞悉宇宙人生的真諦,直入文明道德最高境界的至理哲言選釋,乃人類思想文化的寶貴財富。若能盡心至學,受用無窮。
【線上恭聞】
五十一、
所從諸業具明眼之開示,所成諸業,由自把之,路燈照汝前程,汝之不步終無所前,故行之願滿由己定奪。
一個人,要想幹任何事業、做任何學問,甚至包括在世間上真正做好一個人,都必須有明師或大德、大善知識給你指引、開示、教化,才能成功,但是,有了這種指引、開示、教化,只是給你指明了方向,告訴你應該如何去做、去爭取的方法,但並不意味著你的事業就已經百分之百的成功了,具備以上的條件,使你明白了方向和方法以後,最主要的,還得靠自己不斷地努力進取才能成功。如果老師給你講了應該如何行動,而你不去具體實施,就不可能有所成就。這就像有人給你點亮了指路明燈,但是路還得靠你自己去走,如果你只知道該如何走,但腳不移步,終究無法達到目的地。所以,明師猶如指路燈,自己前行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故行之願滿由己定奪,也就是最後你要達到你的願望,圓滿你的願望,還得你自己去爭取。
五十二、
狂徒之流多于持權伏望,而不為或心敬,然何如是?權威非理真之因,伏招之望則為劣識之果,唯論理于時間之待,終出真諦之源。
狂妄之徒往往以權勢去強迫對方來尊重他,而自以為樹立了威望,實際上這種做法的結果只會是適得其反,人們不僅不會從內心裡面尊敬他,反而會討厭甚至反對他。這是因為強制下樹立起來的假權威並不是真理的化身,一個人只有以自己崇高的道德品質和淵博的學識去感召對方而得到的尊重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以脅迫等方法去強行感召,即稱為伏招,實際上是強行對之進行壓引,也就是強行讓對方來尊重自己,以達到塑造自己的威望的目的,這實際上是一種醜劣的行為,是一種無知、愚蠢而又驕橫的表現,只能產生不好的後果。唯有建立在倫理道德的基礎上,經過時間在實踐中的證明,人們自然會尊重和敬慕你,並由此而獲得真正的威望。
五十三、
才智之出驗實于有為法也,其經驗之途由知識鑒故,由是之道則識廣才橫。
世間上的一切事情,無論是看得到的或是看不到的。只要是意識所能察覺到的一切,意識能起分別的一切事物,或有形、或無形,都稱為有為法。我們一個人的才華和知識、智慧和聰明,都是從一切有為法當中經過實踐而總結、提煉、鑒別出來的,所以說實踐出真知。因此我們的經驗,都是由知識去具體進行鑒別一切有為之法,並分別於每一有為之體的因緣別相而得到的,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自然而然就會學識淵博、才氣橫溢。
五十四、
或于用之所煉,知其諸味而弗畏難,如礦于爐,煉之純于金,若存荒野,與之岸甲同于深污,平平一石,何途之用,故或設用煉方知惜福得幸。
我們的人必須要在各個善益方面鍛鍊自己,無論是智慧方面,還是身體方面,精神和物質方面都必須進行鍛鍊。在鍛煉過程中,面對艱難困苦,要迎難而進,不能縮手不前,只有這樣,才能豐富自己的聰明才智,強健自己的體魄,做好自己的工作,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就像金礦必須經過在爐子裡面冶煉才能成為金子一樣,煉好了才能是純金。如果有一坨金礦,不把它放進爐子煉,就不可能得到金子。假使任隨它存在荒野、在山谷夾縫萬壑懸崖之閒,它與山岩片石、荒蕪野草就沒有任何區別,同於一體,污而無用,簡單的說,沒有人去鍛鍊它,無非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個石頭而已。所以,我們作為一個人,必須要採取各種有益的方法來鍛鍊自己,鍊出自己的知識和本領,創造成功的事業,並珍惜由此而得來的幸福,如果隨隨便便就能得來福報,我們就不需要鍛鍊自己了,也就不需要去爭取奮鬥了,正因為只有經過磨練才能贏得幸福,所以我們要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珍惜幸福才有用之不盡的幸福。
五十五、
識廣而無品者,則萬事弗成,無德多于傷人顯才為是,故或弗願與之交也,眾或均行,獨才何依之助,何用之有。
只是知識廣,但不具有高尚的人品道德的話,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為道德品質低劣的人,往往為賣弄自己的才華,會不惜以自己的知識去傷害別人,這樣,對方遭到傷害以後,就不願再與你交往了。一個人不願與你交往尚不足慮,但你這種行為會招來很多人甚至所有的人都不與你交往,長此以往,不管你有多大的才華,你都亳無用處了,因為沒有人幫你,單獨的一個人是不能做好任何事情的,正如古人說的「獨木不成材,單絲不成線」,就是這個道理。
五十六、
人分劣美之存,動物亦然,何堪美上也,時有動物勝或之麗,它所具之毛色變異,斑艷秀或,臨空而至,赴水而游,而人之二者不居其一也,或之伉麗若超諸物,唯在才德之和方可取之。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漂亮,有的人醜陋,有的人英俊,有的人猥瑣,但醜和美都是共同於世生存的,動物也同樣如此。那麼,我們以什麼為標準來區分美和醜呢?真正地說,僅從外觀的角度來說,往往有許多地方人是不如動物的,動物有許多勝於人的地方,比如,有的動物有五彩繽紛的皮毛,絢麗的顏色變幻無窮,動物還有各種特殊的功能,魚可以在水中游,潛底覓食;而飛鳥可以在空中任意翱翔,無所不能等等。但人既不能潛水覓食,也無法飛在空中,從功能和美麗兩個方面人都好些地方不及其它動物。我們人要真正做到美於諸物,超於它們的,唯一的就是我們的才華和道德,兩者方面和合起來就是最美,這是心靈和物質之共和之美,是任何動物所不能相比的,如果不做到這一點,人就比動物還不如,因此才華道德的修養是至為重要的,是為美上之精要。
五十七、
凡是之成功者,必視機而入,聞息而動,知其含益而不行之,故多他或所先,終利被奪,古曰:「才覺明日便悠悠,才覺病便是藥。」共奮之力,人類進步而前。如是之道爾當三思自悟也。
凡是一切事情的成功,都有機遇在裡面,其前提是自己必須具備相應的學識才德。當機遇一至的時候,不要遲疑,要視機而入,聞息而動,也就是說,看到機會來了,只要知道某件事情是件好事,在此時去作最容易成功,就要馬上動手,一有消息立刻去做,否則,去遲了的話,就會被他人搶先一步,你就失去機會了。所以古人說:「才覺明日便是悠悠,才覺病便是藥」。這就告訴我們,一意識到要做某件事,鑒理分析正確,不要等到明天,今天及時就把它做了,剛剛發現生了病,立刻就治,不能拖延時間,如果拖延時間,病就嚴重了。做生意也好,待人接物也好,一切事情都是如此,知道了就應該立刻去做。當然,我們並不是要大家去搶奪別人的利益,但是如果所有人都不失時機地共同努力,就會推動社會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社會前進的步伐就會加快。這個道理是很值得大家三思的。
五十八、
奮鬥必具方能成業,而奮之過猛者,則易敗業,何故如是也?過猛則易失智,凡是之順皆出智理,帆船借風而行,風之過盛則帆桿必折。
一切事情的順利獲得都是出自智慧,是在合乎事物發展的邏輯的前提下努力爭取來的。要努力奮鬥才能成就事業,但是如果奮鬥的過程中,憑著一腔熱情,無智慧地行動過於迅猛,事業不僅不會成功,反而會帶來失敗。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因為奮鬥的行動太猛,往往在時間上倉促,容易欠缺思考和理智,欠缺計劃的完整性,因此就容易脫離客觀實際情況,偏離事物本身實質,從而使事業不能成功。正如帆船本來要借風才能行的,但假使風太大、太猛,就會把帆桿吹斷,其結果帆船無法行走,就地停步。做一切事業都是如此,奮鬥是必需的,但是方式方法要恰到好處,要符合法渡,不能過於猛烈,失掉理智。
五十九、
事業之強者,面逆境而弗餒,遇難而迎之于勇。弗具此理,自當弱者之流,事業桂冠非弱者所享,事法居無常瞬息萬變,故非人所信手握之,設若成業,君子所建百壓弗餒可也。
凡是在事業上取得成功者,被稱為強者,作為一個強者,在身處逆境的時候,他是不會妥協的,在困難面前,往往是奮勇而上,迎難而進,克服困難,然後達到自己的目的。假使不具備這一點的話,在實踐中不是這樣作為的,自然就是一個弱者,而不能稱為強者。不管是哪方面的弱者,都不能享受事業成功的桂冠,因為世間上的一切法,即世間上的一切事情,都是無常性的、瞬息萬變的。所謂無常,就是說,都不是如如不動、一成不改的,而是隨時隨地在瞬息變動,因此就不是一個人所能隨隨便便信手就能把它握得到的,因為它在變化之中,更何況還有各種各樣的競爭,所以任何一個人都不能信手把握。因此,假使我們要成就一項事業,應該首先抱著克服種種困難而不妥協的精神,有了這個決心,自然就能成為事業的強者。
六十、
學識之門,並非專學,古文如是,大學亦復如是,學識寶庫之門戶,乃文化知識與社會存在物及意識之交合分別所得,唯立大學之博士,而弗解社會物法之質,是為書呆,何成門梁之入耳。
社會上有很多人都認為,讀完了大學就是有知識的人,或者成為碩士、博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大知識分子了,但第三世多杰羌佛認為,博士、碩士也許是一個書呆子,是一個亳無用處的人。因為學識之門並非專學、無論是古文也好,我們當今大學裡學的現代科學、文學也好,都是一個道理。任何知識,只要是能真正用之於社會、利益於人類、有益於自我,才能叫真知實鑒,它包括文化知識與社會實踐,即包括待人、處事、接物、事業、科研等等,也就是說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再結合自己的思想,互相混合在一起,融會貫通,然後得出來的總和。假使唯一的只是知道書本知識、學校知識,而不了解社會、不懂得萬事萬物的處理方法,並順乎邏輯的去處理,而只從書本教條中去尋找相應實踐的方法,那麼他絕對是一個書呆子,這種人是沒有任何本事的,也就是說沒有真知實鑒,沒有對學識真正入門,沒有啟用於學識。